家用电磁炉产品属于小功率电磁加热系统,主要在2200W以下,其能效一般都是三级(热效率86%以上),二级能效(热效率88%以上)都非常少。目前提升能效的方法大多聚焦在线圈盘上,其实能效是一门系统学科,不是某一个部件来决定的,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对小功率电磁炉能效提升作一个探讨。
电磁加热依靠线圈盘产生高频振荡电流波形,在金属锅具上产生涡流而发热,所以系统的三大件是主板、线圈盘和锅具,三者匹配好才是一个完美的系统,国家标准为了测试能效制定了标准锅的要求,要想在能效上达到国家标准,那么设计以标准锅作为参照,然而在用户家里是各种各样的锅,所以电磁炉就算标注二级能效,那也是用国家标准锅得出的结论,在用户使用中又得另当别论了,因为三大件中的锅具变了,系统也就变了。
我们首先来看线圈盘,线圈盘的线圈目前采用铜材料和铝材料,金属材料有一个电阻温度系数k,是指金属材料在不同的温度下,其阻值不同。
故根据其特性又分为正温度系数和负温度系数的金属材料:
正温度系数材料温度越高,其阻值越大;
负温度系数材料当温度越高,阻值越小。
金属的电阻温度系数k与温度的关系如下:
K为常数,铜材料K=234.5,铝材料K=228.1,注意这是大写的K,小写的k为电阻温度系数,T为线的温度,金属的电阻温度系数通常都是以20℃为参照给出参数,故计算公式里面有个“20”。
例如铜线的电磁炉线圈盘,在20℃时的直流阻值为R=100mΩ,此时电阻温度系数为1,若功率为2200W时通过的电流为10A,那么损耗在线圈盘上的功率为P=I2R=10A*10A*0.1Ω=10W
若是线圈的温度达到100℃时,电阻温度系数k=1+((100-20)/234.5)=1.34,此时的电阻R=1.34*100 mΩ=134 mΩ,那么损耗在线圈盘上的固有功率为P=I2R=10A*10A*0.134Ω=13.4W,功耗多增加了3.4W。
所以在低频情况下金属材料的阻值与温度相关,而在高频情况下,金属材料的阻值还与频率相关,导线中电流的频率越高,电子就会越趋于导线表面(类似皮肤),而不经过导线内部实心,这就是“集肤效应”。集肤效应的结果就是使导线的阻抗变大,相同的电流下发热就会严重许多。这也就是电磁炉线圈盘为什么要多股漆包线的原因。那么具体要多少股,集肤效应到底有多大影响呢?这就需要一个可量化的参数叫集肤深度,集肤深度指导体中电流密度减小到导体截面表层电流密度的1/e(e为自然底数e=2.71828183)处的深度。
集肤深度的公式如下,单位为米(m):
k:材料的电阻温度系数
ρ:材料的电阻率
ω:角频率
μ:材料的磁导率
比如铜线在20℃,工作频率25Khz时:
k=1+((20-20)/234.5)=1
ρ=1.75×10-8 Ω·m
ω=2πf
μ=4π×10-7 H/m
代入公式得到(注意单位转换成了mm)
若是铜线在100℃时:
代入公式得到(注意单位转换成了mm)
从以上可以看出,频率越高集肤深度越小,其阻值就越小,损耗功率就越高。温度越高时,集肤深度会增大,损耗的功率反而会降低。铜线阻值与温度和频率息息相关,温度越高其直流阻值变大,交流阻值受集肤效应的影响有增有减,那么整体的损耗功率我想也未必会增大,也有可能会降低,最终会稳定在某一个数值吧。
那么在能效里面,肯定是功率损耗越小,能效越高,降低线圈盘的温升,肯定会使损耗变小。而线圈与锅具中间隔着微晶板,为了谐振参数中间还会存在一些空隙,我们都知道这个空隙越小,磁能损耗也会变小,能效就越高,但是空隙变小后散热能力下降,使线圈的温度又上升了,这是一个矛盾体。
线圈盘透过微晶板给锅具加热的同时,锅具的热量也会热传导给微晶板,微晶板的热量又会传导给线圈盘,最后通过风道空隙把热量带走,实际上就间接带走了负载的热量,从而降低了能效,那么有没有办法阻止带走微晶板的热量呢?我想在风道空隙层加入隔热材料,这样微晶板的热量就不会传导给线圈盘,且线圈盘的温升也会降低,同时微晶板的热量也只传递给锅具,能效自然也就提高了。能效提升设想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