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公众号的,能看到这篇内容基本都是安规圈里的人,我想说一说这个圈里的几个问题。当然我以为的问题未必是每个人都认为的问题,当然也还有很多我没有看到或注意到的问题。
我一直以为安规测试是一个以经验的多少作为能力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的一项技术工作,有点类似硬件设计、模拟芯片设计、医生的行业。起初学习比较简单,入门比较容易。常规的试验就那些,测试方法也基本已经固定,拿个一般产品来也能依葫芦画瓢完整检测,完成报告。
何为经验,何为知识?我总结不好,一位知乎网友写的很好:
知识能反复验证,不会出现反例,发现了反例就可以推翻。严格的说只有自然科学的知识真正满足这些条件,一般由新的测量或实验方法来推进知识的改变。在社会科学领域,知识更多是学术权威达成共识的一些概念、判断和推论,依靠的一群人的意见,取交集。
经验有很多是无法反复验证的,因为经验很多不能标准化,不能测量。
从可交流性上看,知识和经验不同。知识能够存在于文字记录之中,经验则大量存在于非书面信息中。由于能转化为清晰严谨的语言,知识能存在于两个个体之间,互相理解,没有歧义;经验往往不能用清晰严谨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存在于两个个体之间,大量经验只存在于单个个体的头脑中。
标准里写出来的是知识,它是经验的总结,涵盖各种可能性,基本不会出现反例。但由于涵盖的内容太庞大,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产品,具体的问题又会显得针对性不强,适用性不强,实操型不强。
这时候就要凸显经验的重要性了,经验就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产品,特定的场景发生的问题的特定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不能推广到所有产品,所有场景,但在一定情况下,它又是有效且准确的。由于经验的这个不能普适的特点,所以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不易标准化,传承易走样。
我相信各个机构编制具体的测试规范,测试指导书的时候都比较头疼,如果想让指导书能适用各种情况,在任何时候能能起到指导的作用,那结果就是照抄标准,因为标准才是滴水不漏(实际也并非如此)如果想写的具体、详细,能够真正的让工程师看指导书时能得出实际的结果,那你所描述的东西就不能适用到所有情况。。这点在原来编制教材讲义时感触特深,不敢随便讲特例,怕以偏概全。
实际情况基本上是指导书就是摆设,应付检查的,真正学习者,基本都是师傅教徒弟。这种产品应该怎么测试,那种产品应该怎么测试,照我说的做就行了。学习者能否得到正确的知识主要依靠2个条件:1)他的师傅学的是否正确全面。2)他的师傅教的时候是否正确全面。
2、经验来源于经历,经历总是有限的。
经历的多,经验就多,然而一个人的经历总是有限的。如果有比较好的经验传递机制的话,一个人总结的经验可以传递给下一个人,经验可以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一个机构的宝贵财富,使得机构和机构内的人能够共享和加强这些财富。如果没有好的经验总结和传递机制,那很多宝贵的经验可能就会随着人员的流动而流失,未必使得机构越来越强。对组织来说,历史很重要,但机制更重要,否则历史也可能是包袱。
3、经验来源于个体,不同个体有不同理解。
这个个体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机构。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决方式,也许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也有可能得到相同的结论。有时候虽然结论一样,但过程并不一样,理解上可能截然相反。曾经做过一个间隙与爬电的能力验证,我们从几个可能的答案中选出了一个更接近一般经验的结果,虽然结果是满意的,但100多家机构给出了19个答案,这很说明问题。另外我并不认为我们报上去结果是百分百正确的,但是他们说我们的结果是正确的,我不知道是否该继续深究下去了。
谁能给我们一个正确答案呢?哪里能让我们充分的讨论,直到大家都认可,都同意?
4、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真实的经验到底重要不重要
安规测试的目的是确保产品的安全性符合标准,符合标准可以理解一般情况及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可以放心使用。安全不是过程,安全是结果。试验做的对不对有多重要呢,结果对上了更重要。
这也可以算目前虽然很多人的测试过程做的并不正确(正确与否有时候更像是能力验证里的中位值,趋于中间,但未必绝对准确),但并不影响检测结果、不影响出报告,不影响实际使用。
突然感觉好 尴尬 ,现实可能就是这么尴尬。刚才还类比这个行业如硬件工程师、模拟芯片设计师,医生,但是感觉那些个行业还是挺高端的(也许是我并不了解),感觉这个行业已经变成了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了。
这些其实也不是我自己瞎想出来的,是多少次跟业内人士交流探讨所得,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只不过没有人公开说出来而已。所幸的是作为安规圈内人士还看到一些希望。曾经在某个网站看到一份调查:你如何看待安规这份工作。结果如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少我还是比较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