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问:传统电池供电探头存在哪些致命缺陷?
自答:通过对比AR最新FL8000系列与旧式设备发现:
典型参数对比:
指标 | 激光探头(FL8060) | 电池探头(旧型号) |
---|---|---|
连续工作时长 | 无限 | ≤8小时 |
温度稳定性 | ±0.5dB | ±3dB |
维护周期 | 5年校准 | 6个月换电池 |
自问:为何PS2000B支架被三大汽车厂商指定采购?
自答:其突破性设计包含三大创新维度:
在2025北京电磁兼容展实测中,该支架系统使军用雷达设备的场强校准效率提升300%,成功突破60GHz高频段测试瓶颈。
自问:如何实现实验室级精度与工业场景的兼容?
自答:亦锋科技的技术方案给出三重保障:
某航空制造企业应用案例显示:搭配750S1G6C功放系统后,飞机航电设备的电磁兼容测试周期从72小时压缩至8小时。
从实验室研发到工业现场,这场由激光供电技术和智能支架引发的测量革命,正在重塑电磁兼容测试的标准范式。当测试工程师不再被电池续航焦虑束缚,当毫米级精度的场强数据唾手可得,我们或许正在见证智能检测设备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