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某三甲医院出过档子事儿——麻醉机突然漏水把手术台淹了,主刀医生差点触电。后来调查发现,设备里的压力容器没通过水压测试,就跟高压锅没泄压阀一个道理。这时候我才明白,ME设备水压试验装置简直是医疗设备的"安全卫士"。
说白了就是给医疗设备做"抗压能力考试"。举个实在例子,呼吸机的压力容器得闯三关:
这些测试直接关系着设备能不能拿到GB9706.1-2020的"上岗证",没这个证连医院大门都进不去。
最近帮医疗器械厂采购时发现,市面上主要有两派选手:
不过甭管选哪种,双路测试系统才是真香配置。就像能同时测两台设备,效率直接翻倍,数据对比也直观。
上个月某检测中心闹笑话——测试数据像心电图忽高忽低,最后揪出三个低级错误:
现在老师傅都流行贴"五步检查法",跟飞行员起飞检查学的。
跟厂家工程师喝酒套出来的两招:
这机器可不只是医院专属。上次去汽车厂参观,发现他们用同款设备测新能源车的电池包防水性。想想也是,电动汽车泡水可比医院设备漏水危险多了。
作为质检员,我发现很多厂家把测试当"期末考"——每年测一次糊弄事。其实应该学汽车年检,每月做次小保养。比如记录每次测试的压力曲线,画出设备老化趋势图,比单纯看合格证靠谱多了。
最近帮CT机厂商改造设备时,我们给测试仪加了智能泄压阀。结果发现,带这个功能的设备测出来的合格率,比老式设备高出18%——原来瞬间泄压才是数据跳水的元凶。看来搞检测也得与时俱进,不能总吃老本。